籃球史上最頂尖選手的座次總是引發球迷激烈爭論,近期韋德在專屬節目中公布的“親身經曆過的七位頂級高手”迅速引爆網絡討論。
喬丹領先詹姆斯稱霸,庫裏僅列第五位,加內特上榜鄧肯落選,所有這些都與當代籃球愛好者的認知偏差不謀而合——考慮到規則、打法、數據統計存在巨大鴻溝的不同時期,僅憑個人看法給球員排名是否過於武斷?
韋德的名單明顯帶著老派球員的審美偏好。
把加內特列為第七卻無視鄧肯,看似難以理解,實則有跡可循。
凱爾特人與熱火昔日的較量中,加內特是韋德晉級東部賽區的頭號阻礙,2008年那支波士頓隊伍讓“強硬”一詞在籃球規則裏有了全新定義。
鄧肯在馬刺體係中的持續貢獻,降低了個人表現帶來的戲劇效果,減少了英雄主義色彩。
這種源於對抗記憶的視角,好比奧尼爾常把哈達威列入曆史最佳,老練球員更珍視直接交鋒的體驗。
跨時代比較的關鍵在於評判維度的選擇。
庫裏在艾弗森之下引起最多討論,實際上反映出常規位置看法和當代控球後衛作用的不一致。
艾弗森在當年進入總決賽時身負累累傷痕,這與他作為“答案”的孤勇形象不謀而合。
庫裏通過三分球徹底重塑了籃球比賽的基本規則,其曆史性影響或許要等更久遠的時光才能被完全認識。
這件事使人聯想到從前張伯倫和拉塞爾的競爭,那是數據巨鱷與勝利天性之間的交鋒,直到四十年後人們才形成對曆史地位的共同看法。
喬丹穩坐榜首的位置,本質上是個偽命題。
與其說在比較實力,不如說是對籃球圖騰的集體致敬。
九十年代的媒體傳播存在明顯不足,這反而更加突出了喬丹的傳奇色彩,如今年輕球迷觀賞高清精華片段中的飛躍姿態,與當年孩子們緊盯著雪花電視觀看直播時的震撼感受,兩者之間形成了極為懸殊的記憶痕跡。
頗為有趣的是,每當人們探討勒布朗的生涯成就時,ESPN資深傳媒人士的評選意見與退隱運動員的評判意見之間,總會出現五人之內的分歧,這表明從業者的評價維度和新聞界的衡量尺度,對於所謂“絕對優勢”的認定有著本質性的差異。
曆史排名的本質是不同籃球哲學的話語權爭奪。
新一代愛好者借助精密統計資料維護杜蘭特的聲譽,資深觀眾搬出“手部限製期得分價值論”的舊說,雙方互不相讓,爭論陷入僵局。
也許可以借鑒一下90年代全明星賽的打法,當時喬丹、魔術師和伯德等球星在場邊,嘴裏叼著香煙,互相調侃拌嘴,隊內地位又算得了什麽呢
那不過是下酒的花生米。